校训:崇文尚武 泽达天下 释义:“崇文”即崇尚文化知识和个人修养,同时涵盖道德、审美、礼仪教育。“尚武”即崇尚勇武,重视体育,也包括身心健康,掌握科技、军事技能。“崇文”与德育、智育、美育相对应,“尚武”与体育、劳动、军事教育相对应。威尼斯电子游戏大厅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学院的育人理念,探索整合国家、地方、学校三级课程,构建有学院特色的“崇文尚武 精忠报国”的课程体系和社会品牌。 “世间万物恩泽予我,我将仁爱送达天下” --- “泽被万物、达仁天下”的理念,体现学院坚持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、文化知识教育、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,指引学生的树立正确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,掌握专业知识、技术技能,为国家、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。 |
校风:崇德立品 砺技敏行 解读:“崇德”之“崇”是推崇。“德”,是道德、德行,也就是人的品质或品格。“崇德”即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,这是为人之本。“崇德”,体现了“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”的指导思想。“立品”及树立良好的“品质”,是长期的社会经验的积累,通过社会、学校、家庭的教育,学会去观察,去思考,找出自己的优劣之处,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,并付诸行动,培养艰苦朴素,吃苦耐劳的精神,培养自己积极进取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,优秀道德品质自然就逐步形成了。 “砺技”,培养能力、磨砺技能,寓意学院在办学上紧贴社会需要,办出专业特色,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,不断提高学生的本领,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。 “敏行”,出自《论语•里仁》:“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”,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,而行动要敏捷。用该词作为校风,旨在勉励学生要少言多做,行胜于言,以熟练的技能赢得社会的认可。 |
教风:手把手 放开手 育巧手 心手合一 释义:学院本着“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一切学生,为了学生一切”的服务宗旨。对学生以鼓励、引导、服务为主,让学生真正体验家一般的温暖、父母一样的关怀。通过我院特设的“亲情化沟通平台”,全面了解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,从而培养学生的“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”意识,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教育功能。 |
学风:乐学 善学 游学 学以致用 释义:乐学,就是既乐于学习,又能在学习中寻找快乐。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这就说明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:知道——喜欢——乐在其中。“知道”偏重理性,是被动的学习;“喜欢”触及情感,发生兴趣,却未必能长久;惟有“乐在其中”才是学习的最高的境界。“乐学”是学习的动力,只有乐学之人,才能表现出良好的心情和兴致,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,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。以乐学为学风,是希望广大学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,主动学习,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,做一名社会有用的人才。 善学,即善于思考,敢于质疑,敏于探究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”,孔子的《论语》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 都指出了“思”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。学习讲究善于思考,勇于质疑,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。善思者富有哲理,善思者拥有智慧,善思能帮助我们搬开成长路上的绊脚石,让我们有效地接受知识,得其精髓。在当今这个知识型社会,一个善于学习的人,无疑就是一个勤于开动脑筋、不断思索的智者,作为学生,更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,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。 游学,一为“远游异地,从师求学”;二为“以所学游说诸侯、求取官职的人。”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其时诸侯并争,厚招游学。”春秋战国时期,有识之士凭借自己的学识游说诸侯,希望得到赏识而求得一官半职,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,孔子自己也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,游说诸侯,推介自己的治国方略。 所谓现代社会的游学,更有一种积极学习他人的长处,不断地吸取别人的精华,学无止境。将游学立为学校的校风,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地坚持学习,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。 “学以致用”, 其核心概念是“学”与“用”。“学”是学习、学业,“用”是实践、运用。“致用”出自于《易·系辞上》:“备物致用,立成器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。”意义为可堪大用。“学以致用”,从主观上讲是将学习的目的建立在实际运用的基点上;从客观上讲,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。 学以致用,指出了乐学、善学、游学的目的,同时又体现了“知行合一”的教育教学思想,强调了知识理论学习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,突出了学校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办学思想。 |